banner
朝闻道

朝闻道

做个知行合一的人
email

《如何閱讀一本書》之一

本篇重點:閱讀的目的與態度。什麼是成功的閱讀。

兩種閱讀心態#

不同的心態,從閱讀中獲取到的東西是不同的。

一是為了獲得資訊、信息。想知道更多東西,或者單純地娛樂消遣。

二是為了增強理解力。增強對事物的理解、增強對某種知識的理解、更深層的理解、不同事物之間聯繫的理解...... 為了更「理解」世界。

好的閱讀,讀者不能只是讀#

如果是為了追求理解力,那麼就應該知道閱讀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簡單地說,我們閱讀一本書,就是在向「更高杆」的人學習。

閱讀是這麼一回事:作者花大量力氣寫出一本書,讀者也花點力氣,主動地捕捉作者放進去、想表達的東西。

讀者不應該只做一個信息接收器,只是單純地接受,而不主動做點什麼。

舉棒球賽的例子:作者是投手,讀者是捕手,作者用心把球打過來,讀者也要用心把球捕捉到 —— 但凡有一方不主動,這個行為就是失敗的。

換句話說,對讀者來說,如果不去主動學習、思考書中的知識,就談不上是在通過閱讀學習。能夠深刻增強理解力的東西都不是輕鬆獲取到的,單純的讀無法得到。

對於純粹閱覽信息的閱讀方式,讀者只能從中獲得訊息,只是記憶中知道,但無法從作者身上學到東西。

不可否認,通過閱讀信息、新聞也能增強許多理解,但這不是那種能提高人的層次的,更深層的理解。

閱讀並不簡單,它與寫作一樣是複雜的活動,包含了大量的動作。一本書讀得有多成功,完全在於讀者「接收」到了多少作者想傳達的內容核心,而不在於讀了多少書。

記得住什麼東西,和解釋的清楚什麼東西的差異是非常不同的。讀的廣卻未讀的通的人是無知的書呆子(閱讀者)。讀得多,並不是讀的好。

關於學習,何為主動?何為被動?#

無論是經由老師教授,還是自我發現地學習,只有真正學習到東西的人才是主動的學習者

「被老師教」並不等價於被動的學習,某種意義上說,閱讀一本書也是「被老師教」,只不過這個老師是作者,一位不在讀者身邊的老師。「被老師教」和「被書教」其實是一個被引導的學習過程。如果只是止步於被引導,沒有通過自己深思熟慮地學習與理解話中的含義,就是被動的學習

就像學數學,只知道公式怎麼用,卻不知道它是怎樣發展、推到出來的。這樣的學習,很難理解通透,熟練應用。

主動的學習是指學習者立足於自然或世界,閱讀和聆聽老師都只是他理解世界 / 事物的一種方式,他會思考所學與世界 / 事物間的聯繫,力求增強對世界 / 事物的理解力。

也就是說,主動與被動的區別不在於外界,而在於讀者閱讀時的立足點及其行為方式。

求知#

有一位現實中的老師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如果我們問老師一個問題,他可能會回答。如果我們還是不懂,仍可以繼續問問題,省下了自己的思考,從而避免做無用功。

這就好比,現代人都知道微積分已經被發明出來了,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老師或資料書,直接學習到正確的微積分,而不用自己從頭推算 —— 要知道微積分是幾千年智慧的結晶(不斷總結錯誤),一個人是不可能做出來的。

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所以,為了更深刻地、較為正確地理解世界 / 事物,我們應該去尋找老師。對於已經不再學校的人,書本就是他的老師,只不過這個老師(作者)不在現場,是缺席的。但老師的許多答案已在書中,只是讀者無法當面提出問題以得到解答,這種情況下,學習者應該比有老師在現場更加主動地思考書中語句的含義,以便正確理解作者的意思。

有用的書也是難讀的書#

一本書讀起來困難說明它超出了自己當下的理解,這類書的作者對世界的理想力在讀者之上,這是能增強讀者理解力的書,也就是最應該閱讀的書。

在不借助任何外力(輔導閱讀、解讀)的情況下,反復挑戰這本書,這個過程中就是提升大腦理解力的過程。

使用微信閱讀 App 讀書的人中,匆忙看完一本書,匆忙寫下書評,向其他任何看到書評的人表示「俺老孫到此一遊」,然後就再也沒有翻看過這本書了。有些書評中大多是複述摘錄一部分片段,這是「思考」的形式主義。這樣的人數量還真不少。

如果一本書能增強讀者的理解力,那麼就不應該只讀一遍。原因有二:

  • 只讀一遍就能理解的書,說明作者和讀者的水平相當。
  • 好書只讀一遍就能理解,說明它沒那麼好。

鍛煉理解力的方式:書讀百遍,其意自現。這是最基礎也最重要的技巧,還更多技巧可能會在未來整理出來,也可能不會~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