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重点:阅读的目的与态度。什么是成功的阅读。
两种阅读心态#
不同的心态,从阅读中获取到的东西是不同的。
一是为了获得资讯、信息。想知道更多东西,或者单纯地娱乐消遣。
二是为了增强理解力。增强对事物的理解、增强对某种知识的理解、更深层的理解、不同事物之间联系的理解...... 为了更 “理解” 世界。
好的阅读,读者不能只是读#
如果是为了追求理解力,那么就应该知道阅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简单地说,我们阅读一本书,就是在向 “更高杆” 的人学习。
阅读是这么一回事:作者花大量力气写出一本书,读者也花点力气,主动地捕捉作者放进去、想表达的东西。
读者不应该只做一个信息接收器,只是单纯地接受,而不主动做点什么。
举棒球赛的例子:作者是投手,读者是捕手,作者用心把球打过来,读者也要用心把球捕捉到 —— 但凡有一方不主动,这个行为就是失败的。
换句话说,对读者来说,如果不去主动学习、思考书中的知识,就谈不上是在通过阅读学习。能够深刻增强理解力的东西都不是轻松获取到的,单纯的读无法得到。
对于纯粹阅览信息的阅读方式,读者只能从中获得讯息,只是记忆中知道,但无法从作者身上学到东西。
不可否认,通过阅读信息、新闻也能增强许多理解,但这不是那种能提高人的层次的,更深层的理解。
阅读并不简单,它与写作一样是复杂的活动,包含了大量的动作。一本书读得有多成功,完全在于读者 “接收” 到了多少作者想传达的内容内核,而不在于读了多少书。
记得住什么东西,和解释的清楚什么东西的差异是非常不同的。读的广却未读的通的人是无知的书呆子(阅读者)。读得多,并不是读的好。
关于学习,何为主动?何为被动?#
无论是经由老师教授,还是自我发现地学习,只有真正学习到东西的人才是主动的学习者。
“被老师教” 并不等价于被动的学习,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一本书也是 “被老师教”,只不过这个老师是作者,一位不在读者身边的老师。“被老师教” 和 “被书教” 其实是一个被引导的学习过程。如果只是止步于被引导,没有通过自己深思熟虑地学习与理解话中的含义,就是被动的学习。
就像学数学,只知道公式怎么用,却不知道它是怎样发展、推到出来的。这样的学习,很难理解通透,熟练应用。
主动的学习是指学习者立足于自然或世界,阅读和聆听老师都只是他理解世界 / 事物的一种方式,他会思考所学与世界 / 事物间的联系,力求增强对世界 / 事物的理解力。
也就是说,主动与被动的区别不在于外界,而在于读者阅读时的立足点及其行为方式。
求知#
有一位现实中的老师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如果我们问老师一个问题,他可能会回答。如果我们还是不懂,仍可以继续问问题,省下了自己的思考,从而避免做无用功。
这就好比,现代人都知道微积分已经被发明出来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老师或资料书,直接学习到正确的微积分,而不用自己从头推算 —— 要知道微积分是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不断总结错误),一个人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所以,为了更深刻地、较为正确地理解世界 / 事物,我们应该去寻找老师。对于已经不再学校的人,书本就是他的老师,只不过这个老师(作者)不在现场,是缺席的。但老师的许多答案已在书中,只是读者无法当面提出问题以得到解答,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应该比有老师在现场更加主动地思考书中语句的含义,以便正确理解作者的意思。
有用的书也是难读的书#
一本书读起来困难说明它超出了自己当下的理解,这类书的作者对世界的理想力在读者之上,这是能增强读者理解力的书,也就是最应该阅读的书。
在不借助任何外力(辅导阅读、解读)的情况下,反复挑战这本书,这个过程中就是提升大脑理解力的过程。
使用微信阅读 App 读书的人中,匆忙看完一本书,匆忙写下书评,向其他任何看到书评的人表示 “俺老孙到此一游”,然后就再也没有翻看过这本书了。有些书评中大多是复述摘抄一部分片段,这是 “思考” 的形式主义。这样的人数量还真不少。
如果一本书能增强读者的理解力,那么就不应该只读一遍。原因有二:
- 只读一遍就能理解的书,说明作者和读者的水平相当。
- 好书只读一遍就能理解,说明它没那么好。
锻炼理解力的方式: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技巧,还更多技巧可能会在未来整理出来,也可能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