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朝闻道

朝闻道

做个知行合一的人
email

《被討厭的勇氣》第一章

人是可以改變的#

阿德勒的目的論認為:“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 人不受環境的支配,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的主觀意志 —— 即你是賦予過去的意義是什麼。

阿德勒反對原因論,那麼活在今天或未來的人們將對人生束手無策 —— 現在甚至未來全部由過去的事情做決定,而且無法改變。

如果承認了目的論,那就是認可了人可以改變。

其實我認為這些觀點有點鳥湯,信不信由你,我不全信。因為目的論和原因論都太偏執了,我認為現實應該是客觀(原因)和主觀(目的)共同作用的結果。

主觀是可以選擇的#

心理創傷只是當下的一種主觀感受,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都因為同樣的創傷而得到同樣的結果。

情緒可以是基於某種「目的」而捏造的「工具」

  • 為了避免表白被拒絕的風險,“捏造” 出自己的害羞,。
  • 為了避免繁瑣地講道理,或者被父母彎彎繞繞的道理繞進去失去狡辯權,孩子可能會突然發脾氣,以制止溝通。

生活方式:某人如何看待世界,又如何看待自己,把這些「賦予意義的方式」匯聚起來的概念就可以理解為「生活方式」。也即人生的態度。

  • 生活方式從狹義上可以理解為性格;廣義上可以理解為世界觀,人生觀。
  • 性格給人的感覺是不可改變,但世界觀可以改變 —— 這就回到了最初的論斷:人是可以改變的,關鍵在於要從主觀上意識到這點。
  • 無論是性格還是世界觀,都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這些都不是先天給予的,而是因為選擇了這樣的方式會帶來某種好處 —— 如承認自己性格孤獨是因為這樣就不必為社交而煩惱了。

人對恐懼的恐懼#

一味執著於「被給予了什麼」(過去),現實不會改變,現在如此,未來也如此。之所以認為自己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缺乏勇氣 —— 做出改變的勇氣,可能失敗的勇氣。

因為變化會帶來未知的不安,保持不變則只是對現狀不滿。人們更恐懼的是未知,所以會選擇繼續抱怨現狀。

  • 選擇保持現狀,雖然糟糕,但過往的經驗足夠應對不變的生活;
  • 選擇了改變,生活就會存在未知,已有的經驗無法解決新出現的問題,導致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感(仔細想想,一成不變的生活根本不能稱為生活)。

“…… 另一方面,哪怕踏出家門一步,都會淪為無人關注的” 大多數 “,都會成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員,甚至成為遜色於人的平庸之輩;而且,沒人會重視自己。這些都是閉居者常有的心理。”

如何改變?#

改變的第一步是要愛自己。接納當下的自己,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利用已經擁有的東西。

然後要有「摒棄現在的生活方式」的決心。去直面課題,不要逃避風險,尋找藉口,否則人生就無從改變。

重要的是去直面課題,不要逃避。要有改變現狀的勇氣。

嘗試改變,夢也許會破滅,但那又怎樣?這一簡單的課題擺在面前,你卻不斷地扯出各種「不能做的理由」,正是「自己」把人生變得複雜繼而難以獲得幸福。

讀後感#

並非是「世界」本身複雜,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複雜。一味地找原因來證明自己的某種原因,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