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可以改变的#
阿德勒的目的论认为:“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人不受环境的支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 “此时此刻” 的你自己的主观意志 —— 即你是赋予过去的意义是什么。
阿德勒反对原因论,那么活在今天或未来的人们将对人生束手无策 —— 现在甚至未来全部由过去的事情做决定,而且无法改变。
如果承认了目的论,那就是认可了人可以改变。
其实我认为这些观点有点鸡汤,信不信由你,我不全信。因为目的论和原因论都太偏执了,我认为现实应该是客观(原因)和主观(目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观是可以选择的#
心理创伤只是当下的一种主观感受,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因为同样的创伤而得到同样的结果。
情绪可以是基于某种「目的」而捏造的「工具」
- 为了避免表白被拒绝的风险,“捏造” 出自己的害羞,。
- 为了避免繁琐地讲道理,或者被父母弯弯绕绕的道理绕进去失去狡辩权,孩子可能会突然发脾气,以制止沟通。
生活方式:某人如何看待世界,又如何看待自己,把这些 “赋予意义的方式” 汇聚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也即人生的态度。
- 生活方式从狭义上可以理解为性格;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世界观,人生观。
- 性格给人的感觉是不可改变,但世界观可以改变 —— 这就回到了最初的论断:人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要从主观上意识到这点。
- 无论是性格还是世界观,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这些都不是先天给予的,而是因为选择了这样的方式会带来某种好处 —— 如承认自己性格孤独是因为这样就不必为社交而烦恼了。
人对恐惧的恐惧#
一味执著于 “被给予了什么”(过去),现实不会改变,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之所以认为自己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缺乏勇气 —— 做出改变的勇气,可能失败的勇气。
因为变化会带来未知的不安,保持不变则只是对现状不满。人们更恐惧的是未知,所以会选择继续抱怨现状。
- 选择保持现状,虽然糟糕,但过往的经验足够应对不变的生活;
- 选择了改变,生活就会存在未知,已有的经验无法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导致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仔细想想,一成不变的生活根本不能称为生活)。
“…… 另一方面,哪怕踏出家门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 大多数 “,都会成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员,甚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这些都是闭居者常有的心理。”
如何改变?#
改变的第一步是要爱自己。接纳当下的自己,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已经拥有的东西。
然后要有 “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 的决心。去直面课题,不要逃避风险,寻找借口,否则人生就无从改变。
重要的是去直面课题,不要逃避。要有改变现状的勇气。
尝试改变,梦也许会破灭,但那又怎样?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你却不断地扯出各种 “不能做的理由”,正是 “自己” 把人生变得复杂继而难以获得幸福。
读后感#
并非是 “世界” 本身复杂,完全是 “你” 把世界看得复杂。一味地找原因来证明自己的某种原因,